•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制剂技术

关注今日:0 | 主题:446739
论坛首页  >  制剂技术讨论版   >  质量|溶出&BE|一致性评价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从临床角度看待溶出曲线的研究 [精华]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PCBworkshop
PCBworkshop
铁杆站友

  • 67
    积分
  • 1028
    得票
  • 876
    丁当
  • +2 积分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2年零363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口服固体一致性研究如火如荼,作为体内外相关性最重要的一个监测手段,溶出曲线的研究自是得到了广大药学人员的关注,各种研究、讨论很是深入。作为一名负责评估前期药学结果是否支持开展临床研究的工作者,想和大家分享下,从临床研究者的角度是如何看待溶出曲线研究的,希望能为药学溶出曲线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溶出曲线的研究目的

对于药学研究者而言,溶出曲线的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观察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以此为监测手段,尽量优化处方,尽量确保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溶出行为一致。这一点与临床角度的研究思路一致,但是,有时候为了确认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体外会选择一些极端的环境进行考察,这就与临床角度不同了,例如,有的产品在pH12的环境下最具有区分力,但显然,人体内是不具备这样的实际环境的。从临床角度而言,模拟人体内真实环境下的溶出行为才是最具有价值的。所以,药学与临床角度,对于溶出曲线的研究目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溶出条件的选择

一般药学人员在选择溶出条件的时候多会参考原研企业的研究、相关药典或溶出技术指导原则。事实上,溶出曲线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也需要依据具体的品种而有所区别地选择溶出条件,此外,对于原研企业提供的溶出条件,大家也仅仅作为参考就好,千万不要奉为经典,人家给我们挖坑的情况实在不少。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结果也不愿意轻易让别人知道。在申报资料中,溶出曲线的关键信息往往被隐去,但对于那些轻易就显示的信息,则需要保持警惕。例如,一个原研的资料中明显显示了溶出曲线的数据结果,如果不是注意到溶出的温度是20摄氏度,还真就被蒙蔽了。

一般大家都会选择体内关键部位的pH值条件考察,也可能包括药物pKa条件下的溶出曲线,这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区分不容溶出曲线体现的价值,显然不同溶出曲线的价值是不同的,从临床角度来看,是很好理解的:药物在体内顺序经过胃部-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在不同的部位滞留时间不同、崩解/分散/溶出情况不同、吸收情况不容,所以不同的溶出曲线价值不同。

鉴于药物在体内不同部位的滞留时间是存在差异的, 既然药物在体内是按消化道的顺序经历的,那么也很容易理解体外的溶出曲线事实上也具有顺序性,不要讲多条溶出曲线简单分割来看,而是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某一条在前的溶出曲线差异,可能会对在后的溶出曲线的实际溶出造成影响,尽管后一条溶出曲线看上去拟合度非常高,但并不意味着在体内该条件下的实际溶出情况也相似,这就是溶出曲线的贯序影响。

从临床角度而言,多个关键部位的溶出条件可能与药学人员的理解存在偏差,而这需要借鉴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例如,人们一般认为胃内的极端ph环境为1.0,所以多选用0.1M盐酸来模型,在药学研究阶段没问题,但在预测药物的临床结果是则需要进行多因素的校正。例如,在人体的胃内,只有接近幽门的部门可能存在这样的环境,而药物是否在胃内均存在于该环境下?这个需要考虑。此外,在空腹试验中,药物一般随240ml水同服,药物在胃内实际上是处于胃酸与水的综合作用的环境中,那么我们该如何考虑这种情况?显然,单纯的pH1.0与单纯的水中溶出曲线都不能真实模拟并预测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将两个溶出曲线的数据进行综合拟合,但显然还有更好的办法。在比如,对于餐后试验而言,胃内的pH环境会因为高脂肪食物的存在而显著改变,那么如何考虑高脂肪食物的ph环境似乎成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所以对于不容溶出曲线,显然不容时间点的溶出数据价值也是不同的。在这里也谈下对于F2重要性的认识。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多条溶出曲线F2均能完美拟合自然是很好的,但显然,药学人员也千万不能将F2最为评价药物体外一致性的终极标准(这是个大坑)。只有溶出曲线中关键时间范围内的拟合是良好的才是关键的!例如,对于ph1.0溶出曲线,前20min拟合度非常好,后40min拟合度较差,F2也不理想,对于临床药时曲线的影响大不大?显然不大,如果药学人员为此付出辛苦的努力去完善,我个人认为必要性不大。相反,前10min内差异较大,但后期的拟合度非常佳,F2也不错,药学人员如果因此认为可以上临床了,那么我会感到非常遗憾的。尽管影响药时曲线的因素很多,但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贸然启动临床显然是不谨慎的。

最后简单说下溶出曲线区分力的看法。总体而言,目前的溶出曲线研究标准偏向于过于宽松,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的数据是不太真实的。溶出曲线区分力的判定需要大量借鉴药物的临床药代学数据及相关数据。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溶出介质的体积多选择900ml,对于这个条件我是持保留态度的。试问人体内什么情况下局部崩解/分散/溶解部位有这么大的溶质体积?最真实的数据往往来自于那些对于临床研究失败的报道,看看研究者们是如何分析原因的,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溶出曲线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版主shitou0307留言:
鼓励原创,加精推广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8-03-04 10:08 浏览 : 26100 回复 : 82
  • 投票 80
  • 收藏 369
  • 打赏 2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shitou0307 编辑于 2018-04-18 11:01
  • • 上海市2021年2月CPC病例讨论(已揭秘)
巴拉大渣
巴拉大渣
铁杆站友

  • 11
    积分
  • 221
    得票
  • 256
    丁当
  • 2楼
说的太好了。除了鼓掌我只能鼓掌啊
2018-03-04 20:24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投票 2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全国附属医院、人民医院急招:大专起可投递,五险一金全
楼主 PCBworkshop
PCBworkshop
铁杆站友

  • 67
    积分
  • 1028
    得票
  • 876
    丁当
    热
  • 3楼

今天和大家聊聊溶出曲线pH值的选择。

和一些制剂学的同事聊天,大家一般多依据原研或溶出曲线技术指导原则选择3-4条溶出曲线。对于口服固体速释制剂而言,一般来说也可以了,但我觉得原则上,关键的溶出曲线,还是多选几条比较合适。例如:

pH1.0/1.2(0.1M盐酸)+水

这个是大家比较常用的两条溶出曲线,为什么要把这两条溶出曲线放在一起说呢?因为这两条溶出曲线都是理论上的人体内环境(注意,也仅仅是理论上的而已),有些人会认为这是考察一个体内药物pH变化范围的两个端点,其实不然,这仅仅是模拟体内最初药物环境——胃内环境的一个模拟条件罢了,前文已经说过,药物在胃内的真实环境是胃酸与水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模拟体内外相关性的模型中,这两条溶出曲线的数据是放在一起进行考察的,在有水因素考虑情况下,预测的准确度会有所上升,尽管幅度并不是很大。值得关注的是,胃酸/水的权重系数是需要不断摸索的。

PH2.0

这个条件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见,但绝对不可忽视。有心人在阅读BE失败文献研究的报道中可能会经常遇见到它,也就是0.01M盐酸条件。或者去拜读下那些申请临床豁免产品的REVIEW,大家会发现它的重要性。在我的模型中,pH2.0数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pH1.0/1.2(0.1M盐酸)+水的综合作用。

pH3.5

这个条件的考察似乎更少见了,但其对于餐后试验的预测力绝对值得我们期待。

pH4.5-5.5-6.0

这三条溶出曲线放在一起讨论也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大家对于十二指肠的pH值环境、形状以及药物滞留时间有所了解的话。另外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十二指肠也可能是某些药物的重要吸收部位。

pH6.8

这个是大家最常见的溶出曲线了,用于模拟小肠的主要吸收部位,没什么好说的。

总结:

上述仅仅是大家常用的溶出曲新条件,也可以依据药物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的pH溶出曲线开展研究。从临床的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模拟体内的溶出曲线才是关键的溶出曲线。

2018-03-05 13:15
  • 投票 21
  • 收藏 18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调剂经验分享】20考研调剂上岸总结 供21同学们参考
楼主 PCBworkshop
PCBworkshop
铁杆站友

  • 67
    积分
  • 1028
    得票
  • 876
    丁当
  • +1 积分
  • 热
  • 4楼

今天和大家聊聊溶出曲线的贯序问题与权重问题。

从药学同事的角度看待多条溶出曲线,重要性不同,主要是依据模拟药物的体内所在部位,最常见的是pH6.8,有时候也会看重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溶出曲线。从临床角度来看,也会看重曲线所模拟的体内部位,但可能多了一层考虑:药物的体内顺序问题,也即是多条溶出曲线的贯序问题。

口服药物的体内顺序是:胃-十二指肠-小肠,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溶出曲线贯序顺序是:pH1.0+水(或pH2.0)胃;pH4.5-5.0-6.0十二指肠;pH6.8-7.5小肠。

为什么要考虑溶出曲线的顺序问题呢?是因为溶出曲线的顺序决定了不同溶出曲线在预测药物临床试验风险或体内溶出情况的权重不同,相对而言,顺序靠前的溶出曲线权重大,药物滞留时间较长的部位溶出曲线权重大,药物溶解度高的部位溶出曲线权重大。药物在关键吸收部位的累计溶出度取决于之前多条溶出曲线的连续累计溶出度,如果之前的多条溶出曲线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就可能最终反映了Cmax和/或AUC的差异(一般来说对前者的影响最大,AUC受关键吸收部位溶出曲线的终溶出度影响较大)。现在临床试验中高变异度药物的主要风险在于Cmax,因此前者的重要性更高一些。

就Cmax而言,并非每一条溶出曲线的各个时间点数据的拟合度都很重要。核心的是:关键时间点的拟合度高才是确保药物差异最小化的保障。

举例:某药物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情况如下:

看到这个结果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满意。事实上,这是参比制剂两个不同批次产品的溶出曲线,经IVIVC模型预测,两个批次产品的Cmax-T/R比值偏差非常小,临床试验Cmax不等效的风险非常低。(AUC暂且不予以考虑)

是不是有些突破了一些同事的认识呢?:)

大家也可以自己考虑一下,什么才是不同溶出曲线的关键时间点/范围。

2018-03-06 14:31
  • 投票 12
  • 收藏 7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求大佬指点)医学专硕毕业,四证合一,在深圳找得到工作吗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