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制剂技术

关注今日:6 | 主题:448185
论坛首页  >  制剂技术讨论版   >  QbD|DOE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关于确定性筛选设计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dreamwork
dreamwork
常驻站友

  • 7
    积分
  • 23
    得票
  • 23
    丁当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2年零285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关于确定性筛选设计,是否可以直接替代部分析因→响应曲面的过程(尽管已经在summers1985帖子里回复咨询了,但还是想集思广益,看看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的,谢谢summers1985大神详细的介绍)

     传统的设计,还是从部分析因找出主效应、交互作用、曲率,然后设计响应曲面,但这个过程太过复杂,单一个部分析因设计,分辨率达到IV,就需要大量的试验次数,而且还无法准确判定交互作用,存在混淆。而确定性筛选设计看起来可以一步到位,这里面又有什么误区呢?按之前帖子里的说法,交互作用的有效确定有待考证?或者说确定性筛选设计有什么样的应用范围?

      我自己也做了两个响应曲面设计,3因子需要16次实验,4因子需要26次实验;而更换为确定性筛选设计后,3因子需要13次实验,4因子需要17次实验,拟合后结果显示,显著的效应均一致(包括主效应、交互作用、二次项),而且交互作用也基本一致(由于4因子确定性筛选设计17次实验中,已有的响应曲面设计实验数据11组,剩余6组采用的响应曲面设计预测刻画器得到,所以确定性筛选设计得出的p值与响应曲面设计稍有区别,但差别很小,预测刻画的可操作区间也一致)。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8-07-13 10:44 浏览 : 4234 回复 : 5
  • 投票
  • 收藏 9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2021年外科主治为什么要出这么难?要体现出题老师的水平??
summers1985
summers1985
铁杆站友

  • 14
    积分
  • 194
    得票
  • 169
    丁当
  • 2楼

http://pharmaceutics.dxy.cn/bbs/topic/39127341


已给出解释。

2018-07-13 11:22
  • 投票 1
  • 收藏 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读黄国平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有感
shitou0307
shitou0307
其他-研发

丁香园版主

  • 158
    积分
  • 5832
    得票
  • 3831
    丁当
  • 3楼


确定性筛选设计(DSD,definitive screening designs)的功效与应用 

【来源于网络: http://bbs.pinggu.org/thread-3190700-1-1.html】

关键词:实验设计DOE 筛选设计 质量管理 工艺优化 六西格玛 JMP

       实验设计DOE是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Six Sigma)领域公认的高效率提高流程能力、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工艺优化的利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程师们和科学家们常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1 为了提高试验效率、降低试验成本,当遇到多个潜在因素并存的情况时,试验者往往会采用分辨率较低的部分析因设计。而低分辨率(如3或4)的部分析因设计中先天性地存在着不少风险较高的混淆,如一个主效应与一个二阶或三阶交互作用的混淆,两个二阶交互作用之间的混淆。


       2 筛选设计中的因子水平都为2,而两水平的试验是无法估计高次项的,加上中心点也只能从总体上估计高次项是否存在,无法详细辨别到底是哪个因子的高次项存在。


       3 从理论上讲,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方法是存在的,那就是采用高分辨率的部分析因设计(乃至完全析因设计)和多因子的响应面设计。然而,由此产生的最大弊端是试验次数大幅增加,导致试验方案根本无法实施。


       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这些问题,然后再借助专业实验设计(DOE)软件JMP来分析解决方案。


背景介绍:  工艺部门欲找出哪些因子(见下表)会对电路板的蚀刻工序产生主要影响,它们之间的影响规律又是怎样的。希望从工程经验中积累的6个因子开始分析,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关键的影响因素,并找出有指导意义的过程优化模型。

        对于这个6因子2水平的试验,我们很容易想到可以用部分析因设计的方法来解决。然而,从表二所示的部分析因设计列表中不难发现:想要分辨任意两个二阶交互作用之间的混淆,至少需要做32次试验。如果为了节省成本,把试验次数降到16或8次,分辨率就只有4或3,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如果要考虑估计多个因子的高次项,那就需要用响应面设计的方法。从表三所示的响应面设计列表中看到:哪怕是采用最简单的中心复合设计,也至少需要做46次试验,这更加让人敬而远之。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对策可以应对呢?显然,仅仅依靠经典的试验设计理论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的。近期,由专业六西格玛统计分析软件JMP(JMP软件拥有全球顶尖的实验设计DOE平台)的首席研究员Bradley Jones博士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Christopher J. Nachtsheim教授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确定性筛选设计(Definitive Screening Design)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确定性筛选设计中,每个因子取3个水平(如-1,0,+1),试验规模不会很大,一般等于因子数量的2倍加1,它生成的核心机理可以简要地描述如下:首先随机地产生一个初始设计,初始设计中除最后一行之外的每个奇数行均有且只有一列为0(每列只有一次为0的机会)之外,其余列均是在(-1,+1)中分布的随机非零整数函数;每个偶数行是其前一行的折叠设计,即其值等于前一行中的每个值乘以-1;最后一行的所有列均为0。然后计算整个设计矩阵的行列式值。如果改变初始设计中某个奇数行非零列的取值,这个行列式值也会发生变化。当我们通过特定的算法找到行列式值的最大值时,它所对应的设计矩阵就是我们要找到的确定性筛选设计。表四是确定性筛选设计的一般表达形式。

       运用确定性筛选设计,能够巧妙地解决上文谈到的实际问题,它带来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几个:


1   大幅缩小试验规模,因为其试验次数等于因子数量的2倍加1。

2   不会出现一个主效应与一个二阶交互作用的混淆,或者两个二阶交互作用之间的混淆。

3   在满足显著因子稀疏性(Sparsity of Effects)的条件下,可以估算所有显著因子的主效应项、主效应二次项和二阶交互作用项的系数。

4   摆脱了以往在经典试验设计中对一个新流程优化需要经过部分析因设计、完全析因设计、响应面设计的繁琐过程,仅用一次试验设计就实现了筛选重要因子、描述基本特性、找到最优方案等所有工作,大大节约了试验成本,缩短了试验周期。


       对于实验设计的实践者来说,确定性筛选设计的相关插件程序JMP Add-In for Definitive Screening Designs可以从http://support.sas.com/demosdownloads/sysdep_t4.jsp;jsessionid=DBE25BB4F23F37CFE05FFCBA0D11AF5C.tc5j5_external_w1?packageID=000416&jmpflag=Y&searchvar=analysis&searchval=design of experiments免费注册并下载。下载后可以在JMP软件的菜单界面上直接运行,构建出上述案例的试验设计方案,再输入现场试验后的测量结果,就可以得到以下结果(见表五):

        使用JMP软件中的逐步回归功能,可以快速地建立一个模型。从分析报告(见图一)上看,我们仅仅通过13次试验,就发现了重要因子Exposure、Concentration、RinseTime和DevelopTime,其中Exposure和DevelopTime还有很显著的非线性(即二次项)特性,Concentration和Exposure、DevelopTime和Concentration、DevelopTime和Exposure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明显存在的。
        进一步地,使用JMP软件的预测刻画器,我们可以快速地找到工艺过程的最佳推荐方案(见图二),即当把DevelopTime设定为84.60,把Concentration设定为3.1,把Exposure设定为240,把RinseTime设定为6时,电路板的蚀刻合格率Rate将会达到最高的92%以上!

       后续的现场验证试验也证明,由统计模型推导出的最佳方案确实非常有效,电路板的蚀刻合格率比以前跟据经验摸索出来的工艺设置方案明显提高了很多。


       笔者在学习和应用确定性筛选设计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试验设计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想要依靠一种经典的试验设计理论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哪怕解决了问题,也很有可能因为试验次数较多而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与代价。与时俱进地了解试验设计的发展动态,并且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试验设计,才能确保每次都能够以最小的试验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确定性筛选设计不是第一个在经典试验设计理论上拓展出来的试验设计方法,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参考文献:


Bradley Jones and Christopher J. Nachtsheim (2011), “A Class of Three-Level Designs for Definitive Screening in the Presence of Second-Order Effects”. ASQ,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Vol. 43, No. 1, January 2011.

JMP, 实验设计DOE, 六西格玛, 质量管理


2018-07-14 11:25
  • 投票
  • 收藏 3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shitou0307 编辑于 2018-07-14 11:45
  • • 视频 | 除了电动分碎器,腹腔镜下还可以这样取肌瘤
shitou0307
shitou0307
其他-研发

丁香园版主

  • 158
    积分
  • 5832
    得票
  • 3831
    丁当
  • 4楼

确定性筛选设计概述(转自JMP官网)

http://www.jmp.com/china/support/help/13-2/DOE_Definitive_2.shtml

若您有连续因子或二水平分类因子的任意组合,则可利用确定性筛选设计进行因子筛选。若您怀疑有活跃的双因子交互作用,或是怀疑一个连续因子对响应的效应图可能表现出强曲率,此时确定性筛选设计尤其有用。

确定性筛选设计是小型设计。对于六个或六个以上的因子,试验次数大约只是因子数的两倍。但是,此类设计往往会最终确定哪几个因子影响响应。特别是,此类设计可检测和标识对响应造成强非线性效应的所有因子。

以下列出了确定性筛选设计优越于标准筛选设计的方面:


•通过将各个连续因子设定在三个水平,确定性筛选设计可帮助标识非线性效应的原因。在标准筛选设计中,连续因子仅有两个水平。您可以向筛选设计添加中心点,但仅当存在曲率时才建立这些点。此类设计不允许您标识引起二次效应的因子。

    •它们可以避免最高达到二阶的任何效应之间的混杂。对于连续因子,确定性筛选设计的主效应彼此之间正交,并与双因子交互作用和二次效应正交。双因子交互作用彼此之间不完全混杂。但在具有类似试验次数的许多标准筛选设计中都会出现混杂。

    •它们可以避免为解决标准筛选设计初始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成本高昂的额外试验。

    调查人员在想要识别对响应影响最大的因子时会使用筛选设计。筛选设计支持您通过较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大量因子。

许多标准筛选设计都侧重于估计主效应。确定性筛选设计提供标准筛选设计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设计可避免效应混杂,并且可以标识对响应造成非线性效应的因子。有关确定性筛选设计的优势和构造的详细信息,请参见 Jones and Nachtsheim (2011)。

针对仅包含连续因子的设计,对确定性筛选设计和标准筛选设计的以下属性进行了比较:

注意:在提及二次效应时,假定标准筛选设计具有中心点。

•主效应与双因子交互作用正交。

   ‒确定性筛选设计:始终

   ‒标准筛选设计:仅适用于分辨率 IV 或更高分辨率

   •没有任何双因子交互作用与任何其他双因子交互作用完全混杂。

    ‒确定性筛选设计:始终

    ‒标准筛选设计:仅适用于分辨率 V 或更高分辨率

   •在仅包含主效应和二次效应的模型中,所有二次效应都可估计。

   ‒确定性筛选设计:始终

   ‒标准筛选设计:从不

    本节下文中对这些属性进行了更为详尽的介绍。

标准筛选设计

标准筛选设计,如部分析因或 Plackett-Burman 设计,尝试使用相对较少的分配资源研究许多因子。不过,标准筛选设计有若干不可取的功能:


•这些设计中的某些主效应可能与双因子交互作用存在别名关系。例如,在 Plackett-Burman 设计中,主效应与若干双因子交互作用相关。若一个或多个双因子交互作用效应很强,那么必须在实验中执行额外试验来解决不确定性。

   •这些设计中的某些双因子交互作用之间还可能相互混杂。因此,若某个双因子交互作用效应很强,那么必须在实验中执行额外试验来解决遗留的不确定性。

   •连续因子通常设置为仅有两个水平(低和高)。不过,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希望设计中的连续因子设置为三个水平(低、中、高)。这是因为两个水平不足以检测物理系统中很常见的非线性。您可以使用添加了中心点的传统筛选设计来检测非线性,但这种设计并不识别引起效应的因子。

   确定性筛选设计

使用确定性筛选设计,您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 避免模型不确定性,支持您更快更高效地识别重要因子。

   •识别非线性效应的原因,同时避免混杂最高达到二阶的任何项。因此,您不仅能够检测非线性,就像您在传统筛选设计中使用中心点那样,而且可以识别引起效应的因子。

   确定性筛选设计提供以下优势:

•确定性筛选设计仅需要少量试验。对于六个或六个以上的因子,所需试验次数通常只比因子数的两倍稍多。有关试验次数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会议矩阵和试验次数。

   •主效应与双因子交互作用正交。这意味着主效应估计值不会因为存在活跃的双因子交互作用而产生偏倚,不论这些交互作用是否包含在模型中。请注意,在分辨率 III 筛选设计中,某些主效应与交互作用效应混杂。此外,若存在活跃的双因子交互作用,Plackett-Burman 设计会生成有偏的主效应估计值。

   •没有任何双因子交互作用与任何其他双因子交互作用完全混杂。不过,某个双因子交互作用可能与其他双因子交互作用相关。请注意,分辨率 IV 筛选设计完全混杂某些双因子交互作用效应。

   •在仅包含主效应和二次项的模型中,所有二次效应都可估计。这样您就可以识别解释非线性的因子。请注意,添加了中心点的传统筛选设计不允许估计包含主效应和二次效应的模型中的所有二次效应。

   •二次效应与主效应正交,且不与双因子交互作用完全混杂。二次效应可能与交互作用效应相关。

   •对于 6 到至少 30 个因子,可以采用高精度估计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下因子的所有完全二次模型的参数。

   •对于 18 个或 18 个以上的因子,则可以用任意 4 个因子拟合完全二次模型。对于 24 个或 24 个以上的因子,则可以用任意 5 个因子拟合完全二次模型。

   “确定性筛选设计”平台

“确定性筛选设计”平台支持您为连续因子和二水平分类因子构造确定性筛选设计。它还支持您构造分区组设计。您可以添加额外的非中心试验,用来增强设计在有许多效应活跃时能可靠地检测效应的能力。

要查看效应之间相关性的绝对值,请使用“确定性筛选设计”窗口的“设计评估”分级显示项中提供的“相关性色图”。您可以通过比较相关性色图,将确定性筛选设计的别名关系结构与其他设计的别名关系结构加以比较。详细信息,请参见相关性色图。

详细信息,请参见确定性筛选设计的结构。有关包含区组的确定性筛选设计的信息,请参见确定性筛选设计中的分区组。 有关如何对使用确定性筛选设计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建议,请参见实验数据分析。

“拟合确定性筛选”平台

运行“确定性筛选设计”(DSD) 后,使用“拟合确定性筛选”平台分析您的结果。应用于 DSD 的标准模型选择方法可能无法标识活跃效应。要标识活跃的主效应和二阶效应,“拟合确定性筛选”平台使用名为 DSD 的有效模型选择的算法。该算法利用 DSD 的特殊结构。请参见“拟合确定性筛选”平台。

若在 JMP 中创建 DSD,设计表则包含名为“拟合确定性筛选”的脚本,该脚本可使用“DSD 的有效模型选择”方法自动运行分析。


2018-07-14 11:26
  • 投票 1
  • 收藏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shitou0307 编辑于 2018-07-14 11:29
  • • II型呼衰SaO2 75%,吸氧只能3L以下?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