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制剂技术

关注今日:1 | 主题:446889
论坛首页  >  制剂技术讨论版   >  版务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 回帖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转帖】味觉--浓度曲线

  • 只看楼主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lxh800227
lxh800227
入门站友

  • 0
    积分
  • 0
    得票
  • 38
    丁当
  • 1楼
这个帖子发布于13年零203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味觉--浓度曲线
掩味的指标是什么? 5^>G0Z'/d
+现在我正在为掩味的具体指标而忙活,可是还有一些问题,举个例子说,以什么指标考察掩味的结果,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自己曾经尝试使用静态法测定药物的溶出度,以主药(苦味)的溶出度的数据来说明掩味的结果。不知大家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BBJr7Y&
你好!你说“以主药(苦味)的溶出度的数据来说明掩味的“结果””,我认为不科学,掩味的结果这+一提法更接近于是说――比如包裹的效果如何?粉末包衣的效果如何?等等。 >A;:Q(B
味道的产生有一个域值,不同的味道或者不同药物的苦味其域值都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不能考察掩味的“结果”,关键是考察和判定掩味的“效果”,这是最重要的(何况溶出度还是质量标准制定时的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溶出度不合格的掩味毫无意义)。 hPC:IT
+实际研究过程中,我采取的方法是:将处方量主药(苦味),以不同比例进行稀释(如加一般性质的辅料混合等),稀释前苦味等级定为10等,再与经过掩味后的试样进行对比(口尝味道),这样就可判断掩味处理后是几等,效果如何了。 ~taz| %Eh
+jianqinga1 我所说的使用的静态溶出度方法不是药典中所规定的那个溶出度,只是借用一下称呼而以。我是以不搅拌或者低速搅拌,从而测定药物的释放量。你所讲的以不同比例进行稀释,与经过掩味后的试样进行对比(口尝味道),最终的指标是人品尝了!可是这10个级别的设定是否会有很大的个人因素呢?比如分析中的比浊法和颜色的比色法都是一套很规范的操作程序,而且重现性很好,因为那样已经量化了!不知道掩味是否已可以量化的阿? f9wx-ugk
比如我使用静态溶出的斜率能否反映呢?还望请教 b_ {&)d@
+比浊法和比色法其实到最后还是用肉眼看的啊。视觉是用眼睛看的,味觉我认为只有用嘴尝才可以了。我认为可以像比色法一样配制不同等级的苦味和甜味,然后得出本品味道在苦(甜)几号~几号之间。 SO+x)K
+Blackmouse站友:你的这个想法很有意义。实际上,我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发现了一些问题,仅供参考并与你交流: } ;E SaC
1、 在新药研究过程中,由于质量标准制定中对溶出度的要求,采用类似你所说的以不搅拌或者低速搅拌、测定药物的释放量来说明掩味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这种方法测定药物的释放量其最低浓度一般都大于浓度A1,而且基本上都大于浓度B。由于苦味产生域值的原因,这种方法并不能判定真正的掩味“效果”。似乎更适于用于判断包裹效果如何或者粉末包衣的效果等等。 ?n%B57B+
6WFcXL'ua
味觉 TuI6&F=&h
^(!Jh/Jui
极苦 v.su =*DC
UEK\{!V
很苦 wkE&Dxi"
4'GzV C]?
苦 >#BI>1@
)A6F $\>
较苦 "'\EKxDL[h
E Y %P mP
Z A A1 B O C 浓度 AanR17
7={iuyAN
2、事实上,测定药物的释放量,当药物的浓度都落在BO之间时,由于处方的不同,(同一人口尝判断),苦味的差别可能相差很大,有的处方很苦,而有的处方却是微苦的(味觉浓度落在了AA1区间)。 <d9 :
3、测定药物的释放量,当药物的浓度都落在BO之间时,在相同的处方中加入矫味剂如甜味剂、酸味剂等(不改变药物的溶出),苦味的差别也可以相差很大(同样是同一人口尝判断)。 &*NRU$kj
4、造成上述2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味觉的产生和分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应过程,而不单单是浓度――味觉相关。 --:gJ{JTi~
5、在无其它影响因素存在条件下(如其它辅料),仅以水溶解主药,得到的才是图示中的曲线。 S0C&<2EH
所以说,在无其它影响因素干扰的条件下,依据味觉――浓度曲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但是,如果掩味,必定要加入了其它影响因素(其实,掩味技术还含有的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使人的味觉产生错觉!),味觉――浓度曲线就不适用了。 &XNL:UYqU
6、不同的味道的药物,或者都有苦味的不同药物其域值都不尽相同,味觉――浓度曲线也不同,其它影响因素对其影响也不同。 W&+q3[aVd
就目前看来……..唉!我也没有什么好法子。 Go(aio'a
+ Czze.mS
掩味效果的判定还是应以人品尝的味道感觉来评估,当然会存在人个体之间对味道感觉的差异性,国外文献中一般是加大评估者的数量,如10人以上,将评价指标分为几等,如remarkable bitter taste,slight bitter taste, without bitter taste等,每个评估者对被测样评价一等级,根据总体评估结果列表,综合比较不同样品的味觉效果,这是定性评价方法。 K"NnhR0k^
以前也曾看到一篇文献,首先用味觉评估法检出样品的苦味阈值,即 产生苦味的最低样品浓度,然后将经掩味处理后的样品溶解,测定几分钟之内溶液中的药物浓度,结果低于苦味阈值,达到了掩味效果。 txqR-AKm
+掩味的指标应该以苦味的掩盖为主要指标,只不过判定的尺度不一致,据我所知法国爱的发公司在做口腔速溶片时有一项技术:flashtab技术是掩味技术方面的领先手段,你可以检索一下这方面的资料。 8X+QD*t_
-K~8.[cJU
摘自中国药科大学 kKm1FJ
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 z=Ni3
目前,常用的苦味掩盖的方法根据矫味机理可分为: .b p[J=
1. 通过添加矫味剂掩盖药物苦味[2] D@)]?#7%@|
1.1加甜味剂掩盖药物苦味 加甜味剂是传统的掩盖药物苦味的方法。添加甜味剂,增加对甜味的感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药物的苦味。目前,蔗糖、单糖浆、果汁糖浆(橙皮糖浆、甘草糖浆、樱桃糖浆) 使用最广泛。甘油和氯仿水在作甜味剂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蜂蜜在中草药制剂中既作粘合剂又是甜味剂。甜菊苷是最甜的天然甜味物质之一,也是糖尿病、肥胖病患者很好的低能量天然甜味剂。常使用的人工甜味剂有糖精钠、甘草酸二钠等,甜度大,亦可用于糖尿病患者。此外,山梨醇或麦芽糖醇也可作为甜味剂,用于糖尿病患者。如奎宁、可待因、士的宁的苦味常用甘草或樱桃糖浆等来掩蔽;十香返生丸、小活络丸、冠心苏合丸的苦味常用蜂蜜来掩蔽。 LvA+< .
1.2 加芳香剂掩盖药物苦味 影响味觉感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嗅觉,芳香剂就是通过嗅觉来达到改善制剂的气味和香味。常使用的挥发油或芳香剂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两种。天然香料有薄荷油、桂皮油、茴香油、薄荷水、复方豆蔻酐等;人工合成香料有:香蕉香精、菠萝香精、橘子香精、柠檬香精、巧克力香精等。其中,巧克力香精对掩盖药物苦味具有较明显的效果,薄荷脑或薄荷油的局麻作用对苦味的掩蔽也很有效。 pWu 1UtBQ
2. 延缓或阻止药物在口腔释放掩盖药物苦味 K&kP 4\
2.1 加胶浆剂掩盖药物苦味 胶液具有黏稠缓和的性质,可以干扰味蕾的味觉因而能矫味。所以往住在稀溶液中加胶类物质增稠,控制药物向味蕾的扩散。常用的胶浆剂有淀粉、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等。卡拉胶、卡波普是干混悬剂良好的助悬剂,其中卡波普用碱性物质中和,使羧基离子化而带负电荷,在负电荷的相互作用下使分子链弥散伸展。呈极大膨胀状态,并具黏性。氧化镁、氢氧化铝在水中部分溶解形成胶体状物质,能起到良好的掩蔽苦味的作用,但碱性较大。在胶浆剂中加甜味剂(例如加0.02%糖精钠)可增加胶浆剂的矫味能力;若加0.1%谷氨酸钠(味精)时,可使苦味的滞留时间缩短。 6Tl%,Y*
2.2 加离子交换树脂掩盖药物苦味 离子交换树脂为高分子聚合物,多含有可电离活化的基团,因此可以与离子性药物靠静电作用相互吸附。而且口腔分泌的唾液量较少,离子浓度很低,口服给药时树脂颗粒在口腔中停留时间很短,药物还未来得及解吸附就已经进入胃中,因此可以有效地掩盖药物的苦味。 "5 U+>E
Lu等[3]则采用卡波普934吸附了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并用羟丙甲酞酸酯(HP-55)对吸附药物颗粒包衣。实验结果表明,在卡波普934的吸附和HP-55包衣的双重作用下,在掩盖红霉素苦味、增加稳定性和保证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效果均比较好。卡波普934吸附包衣片与普通的红霉素250mg片具有相同的生物等效性。 *hGUQT qG
2.3 包衣掩盖药物苦味 包衣工艺是在固体药物表面包上适宜材料的衣层,达到较好的掩盖药物苦味及不良气味的目的。包衣可分为糖衣、薄膜衣、药物衣。糖衣是目前制剂生产中一种常见的方法,能掩盖药物苦味、不良气味,又有一定的防潮、隔绝空气、改善外观的作用,易于吞服。薄膜衣是以聚合物为包衣材料,具有生产周期短、用料少、片重增加小、衣层机械强度好、对药物崩解影响小、无糖等优点,同时可以掩盖药物苦味及不良气味。采用由氢化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包衣液,在流化床中对盐酸茚氯嗪微粒进行侧面喷雾包衣,并采用蜂蜡和热处理,使药物溶化后,均匀扩散进入包衣层,从而成功地掩盖了药物的苦涩味[4]。 4I+EF-Tg
2.4 制备β-环糊精包合物[5] 近年来,包合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分子的空间结构中全部或部分包入客分子形成的包合物具有促进药物稳定化,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刺激性,改变液态药物粉末化,防止挥发或制成较纯的浓缩制剂等作用。目前,已有人将药物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来掩盖药物的苦味,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如利用β-环糊精对盐酸黄连素进行包合,从而掩盖其苦味,改善口感;将盐酸雷尼替丁用β-环糊精包裹,既掩盖了其苦味,又可以调节释药速度,再进一步压片或装胶囊后,病人很乐于使用。 FmIf[9^
2.5 微囊或微球来掩盖药物苦味 微囊、微球化是近年药物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一个突出代表。将药物微囊化后,不但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而且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等作用。如以聚丙烯酸树脂肠溶液II号为囊材,采用相分离凝聚法制备的克拉霉素微球,较成功地掩盖了药物苦味,易被儿童接受;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技术制备的黄连素微囊,解决了由于其苦味而造成的儿童服药不便的难题。 L? M<C I
3.通过阻止苦味感受掩盖苦味  K0;iD=c
3.1 麻痹味蕾掩盖苦味 使用具有局麻作用的掩味剂,暂时性麻痹味蕾上的味觉细胞,降低对苦味分子的感受性,达到掩盖苦味的作用。如薄荷脑或薄荷油,可以麻痹味觉细胞,达到掩盖苦味的效果。但是由于味觉细胞被麻痹,人们在感受其它味觉时也受到了影响。该种方法掩盖苦味的效果不太理想。 I5%}tX
3.2 作用苦味受体掩盖苦味 Katsuragi等[6,7]发现脂蛋白以及磷脂可以掩盖苦味受体的作用位点,从而达到掩盖奎宁,地那铵(denatonium),普萘洛尔等的苦味效果。最近,Suzuki等[8]使用Benecoat BMI-40做为苦味抑制剂与对乙酰氨酚进行混合,以Witepsol H-15以及可可油作为骨架,压制咀嚼片,得到较好的掩盖苦味的效果。美国的Linguagen公司正致力于苦味抑制剂的研究,他们试图从苦味机理上寻找到抑制苦味的苦味抑制剂。其专家最近用多种核苷酸研制成功苦味抑制剂,用来抑制药材、食品原料中的苦味,减少制药、食品加工过程中糖、油脂和盐的使用量。 ,+3Ti&O7e
摘自中国药科大学 ;sej'1O
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 W~h.; vN
一、几种苦味分子的识别学说 H_VN!mJ^O
为了寻找苦味物质的苦味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解释苦味产生的机理曾有人先后提出过各种苦味分子识别的学说和理论D壳傲餍械目辔妒侗鹧?涤幸韵录钢諿1-3]: e9<fz&U%
1. Shallenberger的空间位阻学说 rw'@Y~e
Shallenberger等认为,苦味与甜味一样也取决于刺激物分子的立体化学,这两种味感都可由类似的分子激发,有些分子既可产生甜味又可产生苦味。像某些氨基酸和糖之所以会产生苦味,是由于其分子在味受体上遇到了空间障碍。他们将二维分子模型提到三维考虑是一个进步,但是认为甜味、苦味两种受体没有区别与实验事实不符。最近,味蛋白(gustducin)、苦味受体(T2Rs)的发现说明苦味受体是与甜味受体不同的受体。 ]@x5f6tZ
$+ns+IG
2.Kubota的内氢键学说 )Hp&^6.G
Kubota等在研究廷命草二萜分子结构时发现,凡有相距1.5Å分子内氢键的分子均显苦味。内氢键可增加分子的脂溶性,且易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合乎一般苦味分子结构规律。例如: )ZGyP ((2
^hyco)QH
有分子内氢键(苦) 无分子内氢键(不苦) no mDM
但是他假定碳基、羧基、酰基的α-H和烷氧基的O-H都是形成氢键的供体是否正确,值得怀疑。 Vu'vtHsI&?
3.Lehmann的三点接触学说 2W:Oa>\uZ
Lehmann的论点与Shallenberger基本相同,仅以苦剂的第三点与甜味剂的方向相反代替Shallenberger的空间位阻。他发现几种氨基酸的D—型甜强度与其L—型苦强度之间存在相互对应的直线关系(见Tab1.1) lT gbFl~
Tab1.1 Intensity correlation of relative sweet and relative bitter in several amino acid. )zMy7"M
Amino acid Gly Leu Thr Phe Try Ala His i.v[,p Xx"
D-sweet intensity 1.000 2.889 3.667 4.889 23.33 1.2 4.96 cm\"o8f"
L-bitter intensity (1.000) 2.889 4.464 18.12 34.93 — — W8[nfg9
Log(sweet intensity)=0.084+0.702log(bitter intensity) u<=ZJU] f_
N=4 r2=0.759 t=3.56 y<7X~] 3
因为甜味、苦味两种受体不同,甜剂和苦剂则无需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团。这样苦味的产生是否需三点接触也值得怀疑,很多事实表明,甜、苦强度之间也不都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邻-、间-、对-位硝基苯甲酸的甜味阈值依次增加,而苦味阈值却依次下降。 w7C! }ZZ
4.曾广植的诱导适应模型学说 |"9:f;\
曾广植根据他的味细胞膜诱导适应模型提出了苦味分子识别理论。该理论认为多烯磷脂形成的水穴为受体,有与表蛋白粘贴的一面,还有与脂质块接触的更广的方面。最外层有Cu2+、Zn2+或Ni2+盐桥作为分子识别的监护。凡能进入受体的任何部位的刺激物都能改变其磷脂的构象,产生苦信息。作用方式有三: BuW=l!mwhi
(1)盐桥置换:结构制造离子中仅Ca2+和Mg2+离子盐桥置换有效。Ca2+对已络合的RCOO-、ROPO32-、ArO-有—定的竞争能力。Mg2+对已络合的胺类硬碱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所有的结构破坏离子(例如Cs+、K+、Ag+、Hg2+等)也能打开盐桥进入受体,从而诱导苦信息。 OIOq^C?r
(2)氢桥的破坏:胍、脲、脒等苦剂称为促乱体,能打开盐桥进入受体,破坏其中氢键以及脂质—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对苦味受体构象的改变能产生很大的推动力。 5rVe?\B
(3)疏水键的生成:不带极性基的疏水物质不能进入苦受体。因盐桥的配基和磷脂头部均有手征性,故受体表层对疏水性苦剂有一定的辨别选择性,一旦深入脂层,即无任何空间专一性要求。据此从统计学观点来说明,苦味剂应远远多于甜味剂。 chVC3 H2Y
诱导适应学说进一步发展了苦味理论,对解释有关苦味的复杂现象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际苦味的识别机理和苦味诱导适应模型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R(9s_BHL(
二、苦味机理的研究进展 UD$JWWP
最近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学研究表明味觉感受细胞在感受味觉时有多种不同的机理参与。苦味的味觉感受大体上有两种感受机理,具体有[4-6]: @${=)D|1%
(1)味刺激物直接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如咸味和酸味的传递都是咸味和酸味的味刺激物直接与味觉细胞顶部胞膜的特定离子通道作用,然后进行传递味觉,还有部分苦味物质如奎宁和二价盐(比如CaCl2)通过阻止味觉受体细胞顶部胞膜的K+离子通道质子的流出而使味觉受体细胞感受苦味,与酸味的传递机理相同。但是这主要在青蛙和泥螈的味觉受体细胞中有发现,在哺乳动物中是否有这些机理尚未确定。 5A_ I57
czk i.[
Fig1.2 Bitter transduction. Several mechanisms likely contribute to bitter transduction. Denatonium has been shown to activate gustducin (Ggust) and transducin, causing a decrease in cAMP. The ion channels that mediate this denatonium response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but direct cyclic-nucleotide-blocked cationchannels may be involved. In this case, denatonium would depolarize taste cells by removing the camp block of the cation channels, allowing influx of cations. Denatonium has also been shown to activate PLC, presumably by activating a Gq-like G protein. Subsequent production of IP3 causes release of Ca2+ from additional steps in the transduction cascade are required. Another mechanism for bitter transduction involves direct block of apically located K+ channels by quinine and divalent salts. Block of K+ channels causes a reduced efflux of K+, resulting in membrane depolarization. *JPER@e|
(2)受体参与调节:研究表明有的苦味的感知开始是苦味分子与味觉细胞顶部胞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的。G蛋白是一类异三聚体蛋白能够放大细胞表面上配体和受体结合产生的信号。50%以上的苦味物质能够激活一种或更多的受体,从而催化激活特定味觉G蛋白-味蛋白(gustducin)。味蛋白与视觉中的转运蛋白具有同源性(有约80%的同一性和90%的相似性)。体外生化检测和α-味蛋白缺乏的小鼠体内分析表明α-味蛋白参与苦味传递。α-味蛋白缺乏的小鼠对地那铵苯甲酸盐(denatonium benzoate),硫酸奎宁,环己酰亚胺和四乙胺的反应以及神经响应明显降低。 ] y*^ gj&
研究人员发现在味蛋白缺陷(gustducin-knockout)的小鼠仍能感受某些苦味物质[7],进一步研究发现味觉细胞的胞膜上存在能识别苦味的苦味受体(TAS2Rs或T2Rs)[8-11]。随着苦味受体研究的深入,对苦味机制的了解将更加深刻。这将有助于苦味抑制剂的研究,为苦味抑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t Ac)hH".
B qV{KG6
偶曾经在一篇文献上看到一种掩盖药物不良气味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 3$'@Tf&
采用立体疏水性骨架材料掩盖药物苦味制成味觉良好的制剂。这其实是一种骨架系统,可用于包裹药物并达到掩盖水溶和不溶性药物的不良味觉和保证不影响生物利用度的良好平衡。 |-(Npd<
这种释放系统含:药物和立体定位骨架材料(大量熔点约为50-200℃的的蜡质内心材料和少量疏水性聚合物材料)。 jh o2wA/
骨架内蜡质内心材料用量约为骨架的10-95%,以15-85%为佳。蜡质材料可选用动物蜡,植物蜡,石油蜡,合成蜡和混合物。如蜂蜡、硬脂酸、巴西棕榈蜡、微晶蜡等及其混合物。 iC\C_qG
骨架内疏水性聚合物材料用量约为骨架的1-50%,最佳为3-10%。疏水性聚合物材料可选用各种天然聚合物或其衍生物和合成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MC、EC、虫胶、碱、盐、丙烯酸树脂等。 je:jwObp
除蜡质材料和疏水性聚合物材料外,骨架内还可含甜味剂、着色剂、表面活性剂、芳香剂、PH调节剂、填充剂等及其混合物,用量约为骨架的0.01-75%。 (.M* \l j
当制备骨架时,重要的是考虑所使用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弹性或塑性的化合物似是最适合的骨架,相反巴西棕榈蜡则是非常硬的蜡质。虽然完全由天然硬蜡质组成的骨架不能达到所需效果,但在骨架内可部分使用天然硬蜡质。 }AxkZhWp
制备方法:(1)熔融蜡质材料和疏水性聚合物材料,温度自约50℃升至200℃形成骨架。(2)搅拌,使骨架形成均匀的混合物。(3)将药物加至骨架中,此时骨架的温度应保持在药物 分解温度以下。(4)药物均匀地分散在骨架内得均匀的混悬剂(5)喷雾或旋转凝结使材料固化成无味释药系统的颗粒,所得粒度通常为10-400微米,按需大颗粒可进一步粉碎。 PsqTW?J
~yh[] t
流化床包衣制备微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DVZNA.
史 宁, 崔光华综述 q?b_~Eh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850) 6$ 4"]uuu
摘要: 流化床包衣是基于物理机械原理使粉末性、结晶性药物形成微囊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实用 @IB T8LH
性较强,适合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由于被包囊药物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制备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粒子 ^aTAR&3 t
粘连和静电吸附的现象,解决该问题是流化床包衣技术的关键,需要对囊心物性质、包衣液处方、喷 X4L-i3`cG
液方式以及各种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和优化。镜下衣膜形态、微囊粒径、药物溶出行为是评价微囊质 @HT_|g` ~
量的三个主要指标。目前,该技术在掩盖药物苦味、减少胃肠道刺激、增加药物稳定性方面已经有 V5!epd
成功应用。 12O=__
关键词: 微囊; 流化床 o`||,9MRnc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0971 (2002) 0620336205 Q "k=z3}
  药物微囊化是近年来制剂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发 'r ./:
展方向,通过微囊化所得剂型较传统剂型具有明显 @u0NZq)
优点。制备微囊的方法比较多,大致可分为溶剂挥 fP[],x[
发法、相分离法、物理机械法和缩聚法,其中采用流 P#+j]Og0T
化床包衣是物理机械方法制备微囊的主要方式。这 ;.|APmpY
一方法发展迅速,便于工业化规模生产,但是由于被 Lp(<Ru a
包囊的药物粉末或结晶比表面积大,制备过程中会 :#<S'93C(]
受到处方及工艺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处理 1+`#?pn
好静电吸附和粒子粘连等问题。本文将从流化床制 B} $gnN{
备微囊的原理、流化床类型的选择、囊心物的质量要 A zx>tu
求、包衣处方设计、工艺参数的影响及该技术的应用 9EUx};Dvz
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D}Vx~M^
1  流化床制备微囊的原理 *hRNW|gr
流化床制备微囊是指以药物细粉、结晶、微颗粒 <n<<! n
作为囊心,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包衣材料,将囊心置于 Gt=E<& N
流化床内,在气流的作用下快速规则运转,当囊心通 ;U|*0T0`L,
过包衣区域时,包衣液在气压作用下呈雾化状均匀 !/9y9HL
喷射在囊心表面,液滴在囊心表面铺展并相互结合, (?&RaT,,vd
 收稿日期:2002203214 '#\`A%IOl@
同时有机溶剂蒸发,聚合物由原来的伸展状变成卷 |\=R]Z
曲交叉状,形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衣膜,随着囊心反复 ;)u6^Bn>
被包衣液喷射,整个表面都被包裹起来。因为流化 920;>ArVU
床能提供较高的蒸发热,故包衣效率高,在包衣区 <,Hs<F>A
内,颗粒高度密集,物料混合均匀,被雾滴喷射的几 GRqLOqUE1W
率相等,包衣均匀度好。 O)_rT>C
2  流化床类型的选择 FS]4-E4
流化床按其喷液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顶喷流  <1Jd
化床、底喷流化床和旋转切线喷流化床。制备微囊 ;elyh { k
时,常选择后两种,因为它们的喷枪都位于流化床底 C))S.ZPWT
部,包埋在物料中,包衣喷液时,液滴从喷嘴到达物 u80VB@4x)1
料的距离较短,减少了液相介质的挥发,降低了热空 51] !zVW
气对液滴产生喷雾干燥作用的可能性,使液滴到达 ;eA mZX
物料时基本保持其原有的状态,有利于形成均匀、连 ab6!cA5Q9
续的衣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底喷流化床包衣后 IuK9yy.7>
颗粒较顶喷流化床包衣所得颗粒表面光滑,孔隙 ("&1Hm26
少[1 ] 。 ow,Us"Z
3  对囊心物的质量要求 ,U e(J0
制备微囊要控制囊心物中过细粉末所占比例。 `UMR%)V
• 6 3 3 •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ection on Pharmacy  2002 Dec ; 29 wE~h\y`S^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gS@QF[^K
D@)F5@
物料流化时,粒子与粒子、粒子与锅体、粒子与空气 ~*2L hei
之间都会发生撞击产生电荷。一般粒子越小,表面 {tD$ gb
积越大,静电力越强,当微晶纤维素的粒径由500~ T<| Yk0
700μm 降至200~300μm 时,在同样的流化状态下, 9/M\/4 @
它的静电场强增高了1 倍[2 ] 。静电作用是影响包衣 a9Vh987=
成膜的重要因素。如果药用粉末太小, 过多细粉因 O?O#24<
静电作用吸附在锅壁或抖动袋上,不参与流化,不能 K1\<Ia4
被包衣完全,导致药物在溶出实验中发生突释。同 J+ dw0}H:
时,粒径过小的粒子容易从过滤袋或底筛中漏下,使 h%g W52!
回收率降低。解决的办法是包衣前先进行制粒,让 ^``$**
它们形成细小颗粒,减少过细粉末所占比例,改善物 SfCy?K:g
料流化状态[3 ] 。Sugao 等[4 ] 对茚洛秦( indeloxazine) Y%LAf<R,'%
进行粉末包衣后,制备口腔速崩片。在切线喷流化 h56z5~S<
床内,首先将细粉制成平均粒径为130 μm 细小颗 u?? wrG
粒,然后用氢化油2Pluronic F682脂肪酸酯(10∶1. 4∶ "pPL=Vz
0. 1) 为包衣材料,包衣增重105 % ,得到粒径为160 O?5C+[kI
μm的掩味微粒,同市售未包衣片剂相比,该口腔速 dYOw;)N
溶制剂在掩味同时,没有降低生物利用度。 :8vk,]7
囊心物应表面光滑,外形圆整, 同时具有一定 ,BI<{QMY
硬度。理想的囊心应为球形,若其形态不规则,或表 n3{hM?tp
面多孔,将会明显增加物料的表面积,加大囊材的用 o#m} ,h
量。 U2a:bA0
4  包衣处方的设计 >ZIr-y
粒径分布、溶出行为和镜下衣膜形态是评价微 0Y;{3k1?
囊质量的主要指标[5 ] 。为得到粒径范围窄, 表面光 e{4@|)1xT
滑致密, 溶出行为理想的包衣颗粒,必须充分考虑 tw~"@3Z
包衣处方中各因素对微囊质量的影响。 fC:hw0
4. 1  包衣材料 ZuhpV!R
在对微囊包衣时, 粒子间的粘连是最常见的问 P6 x@
题,降低包衣液的粘度,是解决粘连的有效方法之 X~{`Qx4i,
一。常用的包衣材料包括如下几种: (1) 乙基纤维素 vN%P 3ic`
(EC) :根据粘度不同,分为6 ,10 ,20 ,45 和100 cp 等 +9t(jn{
规格,可溶于乙醇、丙酮、异丙醇、二氯甲烷中,但不 1S%z#C
溶于水、甘油、丙二醇;玻璃转化温度(Tg) 为125 ℃; 6xq1p>1mi
广泛应用于控释、缓释制剂中,渗透性能低,常与水 T7uOYtM_
溶性或高渗性的包衣材料混合使用。(2) 邻苯二甲 ,Q2!{b`!^b
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酯( HPMCP) : 分为HP255 和 7' MKL
HP250 两种规格;前者溶于pH 5. 5 以上的介质中,后 swSnA8@G
者溶于pH 5. 0 以上的介质中,以丙酮2水为溶媒,是 &Z\O/
目前常用的肠溶性包衣材料。(3) 醋酸羟丙基甲基 <CuU}#w 
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 :以丙酮或二氯甲烷2乙 o~On-b~I/e
醇混合溶剂为溶媒,在pH 5. 5 以上的介质中溶解。 iE@zckBH
(4)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 不溶于水、乙醇、 YkMv.$hX4
烃类,可溶于丙酮及甲乙基酮及醚类混合液中,在 e =7F^*7
pH 6. 5 时才能完全溶解。(5) 醋酸纤维素(CA) :可 oyZFcSm#
分为一醋酸纤维素、二醋酸纤维素,酸量的大小会影 #Eg_`B 1/
响衣膜的亲水性,不溶于水、乙醇、酸碱溶液,但溶于  Jp- '|
氯仿、丙酮和醋酸甲酯等有机溶液中。 聚丙烯酸 v*^FeD$h
树脂类: 该类高分子化合物应用广泛,种类较多,其 $cww3B,#Jh
中最具有代表的是优拉剂( Eudragit) 系列产品。(7) z5>3V2j
优拉剂E 系列:甲基丙烯酸2甲基丙烯酸丁酯2甲基 #&X|J&3~d
丙烯酸甲酯(2∶1∶1) 共聚物,包括优拉剂E100 和优 {p)F&%t<
拉剂EPO ,在pH 5. 0 以下的胃液中溶解,具有苦味 (tKVX'.H
遮盖的功能,可溶于乙醇、丙酮,Tg 为50 ℃,可不加 PT R @<0]
增塑剂使用。 优拉剂L 系列:甲基丙烯酸2甲基 % h5qJVl
丙烯酸甲酯(1 : 1) 共聚物,为pH 值依赖型包衣材 2?S wMM
料,优拉剂L2100 是固体粉末,以乙醇、丙酮为溶媒, y@XRX,J26
在pH 6. 0 以上的肠液中溶解,优拉剂L 30D255 是水 ./KnP1KD
分散体,在pH 5. 5 以上的介质中溶解。(9) 优拉剂S FW}z%U(4O
系列:甲基丙烯酸2甲基丙烯酸甲酯(2∶1) 共聚物,固 hx5dF"
体粉末优拉剂S100 以丙酮、乙醇为溶媒,在pH 7 以 [-mV9 Ti
上的介质中溶解。(10) 优拉剂RL 和RS:丙烯酸乙 V'%/b91fi
酯2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为非pH 值依赖型,两者的 8Gz5t@uzUt
区别在于优拉剂RL 中的季铵基含量高,优拉剂RS fnf)4v,[(K
的季铵基含量低,故前者渗透性快于后者,常结合使 "hEOjtXD
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优拉剂RL2100 和优拉剂 &y);Ja
RS2100 是固体颗粒,以丙酮或乙醇溶解,优拉剂RL2 XzD{Ox$f
30 D 和优拉剂RS230 D 是水分散体。(11) 优拉剂 BU*B';w/x
NE系列: 丙烯酸乙酯2甲基丙烯酸甲酯(2∶1) 共聚 o'q0/{'V
物,目前只有水分散体优拉剂NE230 D ,为非pH 值 w jwcj
依赖型包衣材料,最低成膜温度(MFT) 只有5 ℃,无 Heu.!}-
需增塑剂。 z0(wM3+
近年来,聚合物水分散体由于粘度底、毒性小的 t^; M4R&P)
优点广泛用于包衣领域中,形成代替传统有机溶剂 i5:O5;e|y
的发展趋势, 但是制备微囊时使用水分散体,对囊 ~&m W~jy
心物的表面形态要求会更加严格。水分散体聚合物 n (7o;
不是均一体系,聚合物以0. 01~1μm 的固态或半固 U#3yg5.~w
态球形粒子分散于包衣体系中。包衣时聚合物粒子 (EvoGh([H
首先聚集在底物表面,然后发生形变融合成膜,聚合 G zRZT@N%
物粒子在物料表面能够有效地铺展、聚集、融合是以 WOe!(>;
囊心物表面光滑平整为基础的。使用水分散体包 !9uJ 6rl(T
衣,包衣完成后,还需进行后处理,加温使物料温度 va3*1v
高于Tg ,高分子间相互扩散,方可形成均一致密的 Ke XI_
衣膜。 xBSp7.<S5
4. 2  包衣增重 {N(H+=SNs
• 7 3 3 •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2 年12 月 第29 卷第6 期 )%XbrBA9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hU<=7{?`:
&,V$huqV
由于微囊囊心的比表面积大,它的包衣增重远 +MF`~Cb\
大于片剂或微丸的包衣增重。对于给定的处方,粒 Zd_1/2?7
径大小、粒径分布的差异将导致比表面积发生改变, y[b[oaIohn
显著影响衣层覆盖面积或衣膜厚度。包衣前,应明 i?Cs&*R^}
确比表面积的大小,测定微粒比表面积的方法很多, q&Gkb"@{
如经典的压汞法、氮吸附法费时费力;Blaine 法简单 R.`D$rgb
易行,使用方便,它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5μm 以 7OXCmgC5
上颗粒的比表面积:通过测定恒定量的气体通过一 Z#)&.nM
段压实粉体的时间,根据该段时间与粉体比表面积 #c~RA?QY
的平方成正比的性质,计算出被包物料的比表面积。 4?I x m6
从实际操作角度讲,尽量小的包衣增重对缩短包衣 8NK#5Ta'
时间,降低成本都是有益的。 e#w*p$--
4. 3  增塑剂的选择及用量 C Lt9%Jp#
增塑剂是指一类小分子物质,当其加入到高分 7A|~1|MTf
子聚合物中,将渗入到高分子链间,减小分子间或分 4=|e*9'ry
子内作用力,使高分子的网状结构变得松散,易于成 '`<y}al9'
膜。制备微囊时,合适的增塑剂还可以起到降低粒 =*r0\8H>
子间粘连的作用。Fukumori 等[6 ] 在EC 中加入了 6%iS;`FI
10 %的增塑剂用于对32~44μm 的CaCO3 包衣,它 "1nqwM6|
们分别是:棕榈酸(PA) 、月桂酸(LA) 、柠檬酸三乙酯 7>gkW9P
(TEC) 、三醋酸甘油酯( TA) 和乙酰甘油单酰酯 l!5J,'z8z
(AMG) 等,与没有加入增塑剂的处方相比,PA 和LA +v0wfbt#|
加重了粘连的情况,而TEC、AMG和TA 可有效降低 @],^X'.
粘连的程度。但是过分增大增塑剂的用量,会造成 F{QCV Yb
高分子聚合物过度软化,同样引起粘连。增塑剂的 S!)Og
用量一般为10 %~30 %。 }k?xT9b
增塑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合适的增塑剂能够与 `~  kD7w
高分子聚合物相容,具有较高增塑能力,稳定性强。 tnA|l+MY
相容性反映的是增塑剂与聚合物系统的互溶性及亲 'hO1Fs
和性,可用两种物质溶解度参数相似的原则筛选。 "YZquc0**1
增塑能力是指其降低Tg、MFT 和软化温度(Ts) 的程 Q1bDJ(>|]
度。稳定性指增塑剂不会在包衣过程中挥发,不会 %j<GX!
在放置过程中迁移,因此要求增塑剂的沸点尽可能 mc\''{;x*
高,挥发性尽可能低。对水分散体来讲,增塑剂必须 D3L;_z%-
经过在水中溶解,在高分子聚合物中扩散两个步骤, >U&05A*BY
才能发挥作用[7 ] 。疏水性增塑剂要延长搅拌时间, &h ; `qb
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MFT 值。用20 %的癸二酸二 UBgghD
丁酯(DBS) 增塑EC 水分散体时,随着搅拌时间的延 UV*-y\
长,MFT 一直在降低,直到5 h 以后才达到平衡。对 "(BQ%A1
有些水分散体如优拉剂系列,可将疏水性的增塑剂 _? !9og\
溶于1 %的吐温280 中,以减少增塑时间。 ?hVv l%
4. 4  抗粘剂 @l.bH-j
在包衣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粘剂对帮助粒子充 ~+_*{Eq0
分流化,减少粒子间粘连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抗 |[w&X
粘剂有滑石粉、硬脂酸镁、微粉硅胶等。Nakano 7HyX ,WV
等[8 ,9 ]研究发现,在3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LD`+6{e
包衣液中加入0. 01 mol•L - 1的NaCl 可降低流化床 A{rZiZ l"
内粒子间的粘连。并提出药用辅料柠檬酸钠、柠檬 m1j8e{*3
酸钾可作为粉末包衣中的抗粘剂。抗粘剂的用量不 zjGKKa-Y
宜过大,一般为1 %~2 %即可。其作用原理是在高 &UCKt>Ga
分子聚合物中添加了不溶性成分,降低了膜形成的 S/)v.
能力,电镜下观察,含有抗粘剂的EC 膜表面变得粗 BX)L>yBr
糙,与不加入抗粘剂的处方相比,含抗粘剂的处方引 a4'p@: 
起药物释放速度加快[10 ] 。制备微囊时,必须考虑囊 )<4_ b<'I
心与抗粘剂粒径大小的比率,抗粘剂颗粒过大,会严 zg( 9Fb
重损害衣膜。Fukumori 等[6 ] 用EC 包囊20~53 μm $t~3E+x
的非那西丁(phenacetin) ,当采用15μm 大小的滑石 k_~k
粉作为抗粘剂时,电镜下观察,包衣颗粒形态不 !1e%dhB>
佳。 ua{/5eb"j/
4. 5  其他 7uG"qO6F
包衣处方中有时还需加入致孔剂、表面活性剂 u2(3mm[9
等辅料。致孔剂多用于控释、缓释制剂中,通常是一 #]F|>#2V
些水溶性物质,如聚乙二醇(PEG) 、聚乙烯吡咯烷酮 6kqBe1|Z
(PVP) 、蔗糖或者是水溶性成膜材料HPMC 和羟丙 ;1V Ea<
基纤维素(HPC) 等,它们通过改善衣膜通透性获得 uC4tG2U
所需的释药速率。表面活性剂常作为稳定剂加入在 B|!Y,Va
水分散体中。 o&w xgH
5  工艺参数对微囊制备的影响 yeN()dL
流化床的工艺参数是制约微囊质量的另一重要 LEjiqA'v
因素。工艺参数的确立除了与包衣液处方、囊心性 B"oSW<8(
质有关外,还受包衣设备种类的影响,但不论对那种 xx^P.Z.
型号的流化床,主要的参数是相同的,其中包括雾化 I8Hd{EtKB
压力、喷液速度、进风温度、进风量、进风湿度和物料 %4Yh0 ITS
量等。 Ws\ CWp
5. 1  雾化压力 dT(_i H
包衣时喷雾液滴必须小于被包囊心的直径,喷 _rJ@/rJ
雾液滴的大小是喷液速度和雾化压力综合作用的结 <G'&iT.
果。在恒定的雾化压力下,加大喷液速度使液滴变 UF/w'latA
大;在恒定的喷液速度下,加大雾化压力液滴变小。 # G S]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液滴粒径变大都会增加粒子粘 **{`9Ji
连的趋势[11 ] 。 Vs(5
5. 2  喷液速度 A\sCr_
包衣前首先要进行喷雾测试,检查喷雾状态是 |0Eb@<I1
否连续均匀。包囊微粒时,因包衣增重大,在不发生 )}> T9p2
粘连的前提下,应尽量加大喷液速度,以缩短包衣时 byG,^IG
• 8 3 3 •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ection on Pharmacy  2002 Dec ; 29 ,tY+16hvw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z 
mR_X)c{
间。对粒径在0. 4 mm的微粒,每分钟喷的干包衣材 ^" ';f|
料是囊心质量的0. 1 % ,粒径越小,则喷液速率越 NH" 7|!
慢。包衣时,要随时观察物料流化状态,一旦有粘连 )NyFPh
发生,应立即减慢流速,并同时调整风量。 Lz5zBBK
5. 3  进风温度 &K](-f
包衣介质的蒸发速度直接关系到衣膜的质量, P+Aj%_kx
对相同介质来讲,它是进风温度、进风空气流量、包 :`:S|0
衣湿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包衣溶媒不同,进风温度 n8&3f )e
也不同,采用有机溶液为溶媒时,进风温度控制在 M]n P0n
35~45 ℃即可,采用水分散体时,进风温度要求比较 Gv4cz` u
严格,包衣前芯料通常需加热至30~40 ℃。理想的 +qs9v"/
床温应高于水分散体MFT 10~20 ℃。包衣结束后, ? 17U8 `
将物料温度上升至Tg 进行后处理。Lippol 等[12 ]曾 gKtu1j{Rw
考察了进风温度对药物释药行为的影响:包衣液为 gp: `W
EC 水分散体,其中TEC 为增塑剂,当床温(22 ℃) 低 &_$`KL}
于MFT时,粒子愈合不完全,膜衣表面存在裂隙,药 c Ohr(4RK
物溶出过快,当床温为50 ℃时,由于水分蒸发过快, 0<ZZIi:
表面张力所起的作用降低,聚合物同样不能愈合完 mG JJgTz
全。只有当床温为30~40 ℃时,药物的释放才被有 SEou7ggs
效抑制。 <Lfuj^HT
5. 4  进风量 5*5,,
进风量的大小决定着物料通过包衣区的速率、 tBmzU~CU
物料的流化状态,因而该参数影响着干燥效率和包 kyzAP|eh~
衣均匀性。制备微囊时进风量应小于包片剂、微丸 0jy}P"AKP
时的风量,防止物料过多地吸附于抖动袋上,但要保 O$ ,:ap
证物料能够充分流化。 ??PL"
5. 5  进风湿度 ! |g#p0:
与干燥的冬季相比,潮湿的夏季里,流化床的进 EoDesMw
风湿度会明显上升,如果进风量、进风温度、喷液速 Lf CH*ly
率等参数仍保持不变,那么流化床内的湿度将大幅 XpCQ^K:q
度上升,从而影响介质蒸发的能力。因此,监测进风 }JMg=e<
湿度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包衣参数,是保证包衣重现 &1~G2Ai
性的重要因数。 vh~Khqs
5. 6  物料量 RZs!69\:
与进风湿度一样,相同的投药量是保证包衣时 948]g6BqH
批次间重现性的另一重要参数。当投药量增加时, A;s 
为了使物料流动,需要增加进风量,同时物料接受润 4t l^Op8
湿的几率减少,喷液速率要相应调整。不同的投药 70J2#N
量会导致在相同处方、工艺条件下,所得产品不相 poE%tGkLS
同。 k0Mx}"MUV
6  流化床制备微囊的应用  'E>2&5
流化床在医药工业中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 e]4bIq=!
史,针对不同批量、不同用途,生产中已有多种型号 b|a+:xu
流化床可供选择,这些为微囊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 .8KMlfl8T
良好的基础。目前,用流化床制备微囊主要用于遮 0ka'Y_Be
掩药物苦味、减少胃肠道刺激、增加药物稳定性和控 oWFb%/&9
制药物的释放速度等方面。 k!/DG8eL
6. 1  遮掩药物苦味 ib #R^)j+
有效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是流化床制备微囊 ~$o^/\ uy
最主要的用途之一。药物苦味遮掩一直是制剂学中 4m3Bn4 -j'
倍受关注的问题,不良味道不仅降低病人用药的依 v< ;bY[Gv
从性,而且限制了分散片、口溶片等新剂型可适用的 '$C+~|GlG
药物范围。使用粉末包衣或结晶包衣技术不仅能够 cB4LH}{/8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在200μm 以下的小颗粒不 DK fXM8S
会在口腔内产生沙砾感[13 ] 。Mezaache 等[14 ]在制备 (wz2B
对乙酰氨基酚口腔速溶片时, 使用流化床, 将含 vU)}~jNl?
85 %主药的小微粒,以EC2HPC(1∶1) 为包衣材料包 awr<%PKg
衣增重30 % ,再用闪流技术制备出能在30 s 内于口 -# S:R/
腔中迅速崩解且口感良好的新剂型。目前,国内研 ^HEfY1gk
究人员正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研制口感好的罗红霉 hAy1Wo
素(roxithromycin) 分散片,方便儿童用药。通过受试 >|hgBxew
者尝试罗红霉素标准溶液,得到苦味强度与药物浓 \{X62( W
度的关系,当药物浓度低于288 mg•L - 1时,认为基本 ,]6f6}I
不苦,经粉末包衣后得到的分散片,浓度只有180 z G`,V|
mg•L - 1 ,远低于用其他方法制备的掩味分散片。 ^59g]2
6. 2  制备控释、缓释制剂 :6iF'j
与其他缓释剂型相比,采用微囊方法得到的控 w]"Z2Yl)XK
释、缓释制剂有如下优点: (1) 较小粒径的颗粒能够 )w'V8_]_
通过收缩着的幽门括约肌,克服无规律的胃排空给 ,fW*D7GFL
释药行为上带来的差异,减少缓释、控释制剂的个体 sST`S7(r
差异; (2) 个别微粒衣膜的破损不会造成整个释药行 |7Zh
为改变。Burguiere 等[15 ]将300~500μm 的阿司匹林 ?pAJ;/mY
微粒置于流化床内,以丙酮2异丙醇(4∶6) 为包衣溶 ^P rJ{F
媒,内含5 %的优拉剂RS 100 ,5 %的增塑剂二甲酸 r%*GUV
二丁酯(DBP) ,1. 5 %的抗粘剂滑石粉,以及0. 25 % [o%EUKve
的HPMC 制备微囊,体外溶出实验表明,5 h 内释药 M~q}818
35 % ,10 h 内释药60 % ,24 h 内释药100 %。 e0s>]#UF||
6. 3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O,niW|lW
对于不稳定的阿莫西林,Derrieu 等[16 ]使用了粉 WLOMiIx J
末包衣的方法。将3 kg 的阿莫西林置于流化床中, .gk!r
以20 %的乙醇2水溶液为包衣溶媒,6 % PVP 为包衣 9 4RtyPVT
材料,内含DBP 为增塑剂,乳糖为致孔剂,微粉硅胶 ?$th! oE
为抗粘剂。包衣参数进风量为1. 5~2 m3•min - 1 , *o5 e)u
进风温度50~55 ℃, 物料温度30~35 ℃,喷液速度 1^ :I=)_
40 mL•min - 1 , 雾化压力120~140 kPa 。包衣完成 -`8Y-2&
• 9 3 3 •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2 年12 月 第29 卷第6 期 $ofpz S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N!>_~(u
!qZyG;
后,相同温度下干燥40~60 min ,所得微囊粒径为 p.F:Nj18
200~500μm ,明显改善了药物的稳定性。 vZ&WW9Mnf
6. 4  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性 =\mRigCR
当药物分散于众多小微粒中,就可以分布于整 T3yEuQM
个胃肠道内,这将明显降低药物对胃肠粘膜的刺激。 93bH#
Schmid 等[17 ,18 ]用优拉剂FS 30D 或者EC 水分散体 J\X! |`AD<
对布洛芬(ibuprofen) 晶体包衣后,再压制成片剂,用 1\+7)].m
来降低布洛芬对胃肠的刺激性。 ]7UXt*w
7  结语 Ieu4G/c!0
流化床制备微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 ;7gO6,kL
面因素的制约,在确定处方及优化工艺参数时,如何 wW$}dMv(
避免微粒静电吸附和粒子间的粘连,是控制包衣微 ",2i 2
囊质量的关键。流化床在医药领域有多年的应用历 d_oHP_mD
史,为该技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新剂 PkJ;7^W
型的涌现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最近,一直致 *"w%OOfn
力于口腔速溶片研制的西玛公司,在推广开发Ora2 UFiS%rH
Solv 掩味包衣微粒体系后,进一步将该技术推广至 u}M\F=
口溶缓释、控释系统和口溶定位释药系统中。相信  YU}*=E
传统的流化床与微囊技术的结合,会推动新剂型的 ' hFLpEjO
发展,并创造出更好的应用前景。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07-08-19 20:10 浏览 : 1760 回复 : 0
  • 投票
  • 收藏 1
  • 打赏
  • 引用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 • 乡镇夜班感慨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